开封,在战国时期是魏都,叫大梁。后称为汴州。隋朝开通的大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唐朝中后期,北方番镇割据,战乱不断,经济中心南移,汴梁则成了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
五代时期,汴梁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代都城。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到周世宗柴荣时,汴梁已经是三重城墙,城高池深,城内建筑规整,道路宽阔,商业繁荣,已经很有帝都之范了。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了后周的政权,定都开封,谈不是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传承罢了。
开封确实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此前在此定都的皇朝生命都不长。但是赵匡胤还是雄才大略,大宋建国后,马上开始开疆扩土,南征北战,战略上以功为主,十多年都城没有受到外来的威胁。
开封通达便利,宋初定都那里,是符合经济,政治,军事的等各方面需要的最好的选择。
赵匡胤并非想一直在开封呆下去,因为他看到,当宋军把南方很快平定后,北方的山西北汉政权,联合契丹人开始侵扰阻挡宋军的前行了。
北汉与宋只是一河之隔,而契丹人有可能随时挥戈南下,拱卫开封的禁军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这对国家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匡胤带领众大臣,西游洛阳,并提出迁都洛阳。可惜的是,跟随的重臣们都不同意迁都。赵匡胤生气的要住在洛阳不走了,结果,还是在弟弟赵光义的劝说下,又回到了开封。
赵匡胤想迁都洛阳,就是担心开封无势可守,洛阳可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兴兵”。只是,他的远见卓识,没有得到众人的理解。最终赵匡胤不由得仰天长叹:“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赵匡胤的话,果真在百年后得到了验证,庞大的军队,耗尽了宋朝大部财力,也阻挡不了外来的侵略,1127年,开封被攻陷,北宋灭亡。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我们都知道,北宋定都汴梁城,号称东京。
开封在宋代繁盛一时,有“东京梦华”之美誉。
我们都知道,周秦汉唐之时,国家的都城都是设在关中平原这个拥有四塞之地的区域,在战略防守上,很有优势。
但是优势的另一面,就是劣势。关中四塞,虽利于防守,但是不利于和外界的沟通。特别是古代没有铁路,大宗货物如粮食的运输就是很大的问题。
汉、唐这两个定都关中的大帝国,就不遗余力疏通关中连同外界的水运,但是依然不理想,没办法啊,技术水平限制,无法突破地理环境的束缚。
大唐的不少皇帝,就逼的没办法,只能带着大臣到洛阳“就食”。
因此以关中为京畿的朝代,都很重视洛阳这个在同一轴线上,并且位于关中盆地之外的好地方。
东汉定都洛阳,武则天的大唐神都洛阳,都是如此。
到了五代十国之时,后梁实行两京制,东都定在开封(今河南开封),西都就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之后的后唐,定都洛阳,后晋一开始定都洛阳,每两年就将国度迁到了开封。此后的后汉后周,都是以开封为都城了。
一直延续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柴家孤儿寡母的天下,依然延续了开封这个都城。因为周宋之变并没有兵乱,开封的统治基础稳固,寒门大家勋贵集团都在,因此不可能轻易搬出去。
看看北魏孝文帝迁都费多大劲,多尔衮想入关定都北京,也是对八旗旗主费劲口水,赵匡胤虽然想迁都洛阳,无奈众人不是那么好说服的。
在赵匡胤当上皇帝后的第六年,他脑门一拍,想到一个主意,说要去洛阳玩,于是带着众大臣,到了洛阳,也像学北魏孝文帝,来个突然袭击,宣布迁都洛阳。无奈随从众人就不干,无奈只好作罢。
开封作为都城,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水运,能够比较便利地将当时已经是经济重心的南方粮食输送到国都城。
但是开封为都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黄河这条不安分的河流,一旦决口,开封就变成大游泳池了,开封号称城摞城,地下埋几座城,都是拜黄河所赐。
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开封无险可守,一旦战乱,开封守城就只能靠城墙了,敌人人多围起来,城里就乱了。靖康之变不就是如此吗?
所以,北宋定都开封其实是个失败的决断,洛阳其实水运也不差,并且好歹也有点险可收。无奈,历史都是有惯性的,梁、晋、汉、周四朝定都开封,让人觉得这里就是天定的都城,也造成了最后北宋两帝北狩的悲剧。
更多历史类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真知堂说上古史;
北宋定都开封,其初心乃是因为五代时期后周都开封,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回师开封,夺得了帝位。所以,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首先要搞清楚五代十国时期的大致历史。
五代定都开封,始于后梁,到后唐时定都洛阳,则降开封府为宣武军汴州。到了后晋,后汉时期,又都于开封,后周时期沿用开封为都,可见河南开封府在五代时期基本上已经奠定了国都的地位。五代有四代都定都开封。
开封之所以在五代时期成为四代之都,主要还是地理位置之优势。
隋代大运河开通之后,链接黄河河淮河的汴河,也就是通济渠就成了大运河最主要的河段,西济河洛,南达江淮。紧靠汴河的汴州,也就因为漕运的便捷,成为了唐代安史之乱后最为重要的军事要地。所以,后梁朱温在此集结十万大军,后来代替大唐称帝,汴州开封府可谓他的最重要的依仗之地。
开封,从唐武德四年立为汴州,唐兴元年间宣武军迁于此。后梁建国升为东京开封府,后唐复为汴州宣武军,后晋再升为东京开封府,一直延续到北宋。所以,有宋一代,开封府都为东京。被称为汴京,乃是金灭北宋后的事情。
安史之乱后,长安,洛阳经历长久之兵战,残破不堪。而开封乃朱温起家的地方,再加上当时大量的粮食布匹都来自于南方江浙一带,则控制了运河,就控制了南方的财和粮。在五代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契丹尚未能给予中原以像样的威胁,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首先想到的是安定中国,削平海内,去除五代十国分崩离析的大分裂,则以开封为中心,一统海内,才是帝王想要考虑的事情。
特别是宋太祖太宗两朝对契丹用兵,收复了燕云的两个州之后,在真宗朝和契丹定了澶渊之盟,基本上北境燕安,国家经历了长达近200年的战乱后,需要休养生息,并没有考虑到后世的女真金国之崛起因素,定都开封,延续四代之遗,在当时可谓极为正常之举。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真实的历史,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一言一句,言之有据,并非故事。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随后建立了宋朝,北宋167年间始终都是定都在开封,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三个:
第一、五代中开封经历战乱最少,且是前朝旧都
大家都知道,唐朝中后期,尤其是在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再也没有能力控制地方割据势力,最终也导致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产生。而长安城在唐朝时期多次被异族或者义军攻占,每次失守之后几乎都是要重建。而朱温在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更是将长安城彻底摧毁。被后世认定为正统的五代中,有四个朝代先后定都在开封,这也就让开封成为这个战乱时期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大型城市。
第二、开封周边有丰富的资源
首先,开封周边河道广布,而五代时期有不断地扩建和改善汴渠,这让汴京的漕运非常发达,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的发达。而宋朝建立之后确立了“守内虚外”的策略,这就更要求北宋的都城需要有便利的交通以补给那些拱卫京师的数十万部队。另一方面,开封经过数十年的加速发展,百姓聚集于其周边,这更让开封拥有了广阔的腹地。
第三、赵匡胤的确曾经计划迁都,但是未能成功
《宋史》记载说:“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在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个年头,即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曾经率领百官西巡洛阳,这就是在为迁都打前站,同时,赵匡胤声明:迁都洛阳也只是权宜之计,最终目标还是要迁都长安。不过,他的这个计划遭到了大量文武官员尤其是晋王、开封府尹、皇弟赵光义的反对。无奈之下,赵匡胤放弃了迁都的计划,并慨然长叹:“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首先,北宋定都开封从一开始谈不上选择,因为自五代后梁开始,开封就是都城,北宋无非是继承了历史的遗产,把旧朝的都城作为都城。
其次,深入地说也有选择的成分,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考虑到开封作为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在军事上有很严重的短板,因此考虑过迁都洛阳,但是遭到了包括其弟弟赵匡义在内的许多臣僚的坚决反对而不得不作罢。
开封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经过长期的发展,基本形成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体系,大量的粮食通过运河的运输聚集到开封,供应天子百官以及几十万禁军与广大开封市民的生活,如果换到洛阳,就很难实现这一点。
当然,开封的劣势也十分明显,这就是前面说到的开封作为四战之地,无险可守。
反迁都的代表人物赵光义以所谓『在德不在险』反对迁都,赵匡胤不得不同意,但是说了一句:『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这很值得怀疑是事后甚至是靖康之变之后史家倒过来编的太祖的话,来说明赵匡胤已经预见了未来,其实这话的真实性确实待考,因为事实上如果迁都洛阳,由于物流成本的增加,『天下民力殚矣』的局面恐怕只会更早出现。
有几个重要得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开封是整个北宋比较大大的城市了。五代十国期间,开封受到战乱的影响较小。而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地方则是战乱的重灾区,金陵这个地方呢风水又不好,谁在那里定都谁完蛋。于是这样下来就只有开封府了。
第二个原因是交通发达。虽然相对于无险可守,但是开封这个地方地势平坦,又是运河枢纽,作为国家中心来说,有利与中央对各个地方进行有效控制。
第三个原因就是开封离燕云十六州的位置来说不远不近,万一边境有变,能够及时抽掉中央禁军进行防卫;如果进行北伐的话也能第一时间完成集结。
第四个原因是因为当时北宋大部分的官员都是后周官员,后周官员的家眷大部分都在开封,这些人在开封有房产田地,一旦迁都他们的资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官员大部分反对迁都。
第五个原因就是当年宋太祖本想迁都。结果被他弟弟赵光义一句“在德不在险”给怼回去了,结果宋太祖害怕自己无德于是就不再想迁都之事了。
但是定都开封导致了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无险可守,这个是导致北宋非常被动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易攻难守,兵家大忌也。而因为这个原因就导致了整个宋朝一直不断的募兵并且将宋朝一半的兵力都聚集在开封。这也就导致了北宋的另外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因为募兵太多。全宋朝一半兵力在开封,并且开封的禁军兵饷比其他地方都要高,就导致朝廷军费这一块变成宋朝三大难题之一。
第三个问题就是开封人口太多了,高峰达到了庞大的100来万人口。这样庞大的人口导致了开封的干净水源不足。而因为水源的不干净导致了开封人最爱喝茶,这样就导致了后期的一个很重要的茶政问题。
北宋为什么要定都无山河之险的开封。这里面其实有两个问题,一是北宋立国之初为什么定都开封;二是北宋政权建立后,为什么没有迁都?
其实,这两个问题,恰恰可以反映开封作为都城的利弊。
从地理位置上看,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北上南下,西进东出,比较便利。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国家的都城,宋之前就有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多个政权于此。隋朝开通大运河后,运河经由入江淮,开封一跃成为南北水路交通锁控之地。唐中后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得以发展,此时南粮北运成为常态,开封得以迅速崛起。这说明了开封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很容易就发展起来了。事实的确如此,宋王朝经营十几年后,开封更是“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
这是利,但弊也不少?开封位于平原之地,无山河之险,处于军事上的四战之地。如此,地形虽然攻取方便,但不利于守,一旦兵临城下,那是往往不好守的。
对于开封利弊,想必赵匡胤及其智囊团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古代开国定都,除了要考虑地形、军事意义外,还要通盘考虑政治形势,以此来确定最稳妥的地点。
从政治形势上看,开封至少有以下优势:一是历史惯性。开封本是唐代的汴州,五代时期先后为梁、晋、汉、周四个政权的首都。经过多代的经营,城市规模宏大,具有建都的基础。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脱胎于后周诸将发动兵变,定都开封也是历史惯性。二是形势使然。宋立国之初,最紧要的任务是南征北战,统一全国,整体战略上攻势明显,定都开封正是题中之义。三是宋朝实行强干弱枝政策,京师周边驻养着庞大的军事力量,要解决给养问题,已经没落的长安不行,山河四塞的洛阳也不行。
综合来看,开封无疑是建都的首选。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这是第一个问题。
北宋政权建立后,为什么没有迁都呢?宋朝稳固后,赵匡胤对于开封地理之弊是深以为忧的,屡屡萌生迁都洛阳的想法。果然,定都后没多久,赵匡胤就问晋王赵光义:“吾将西迁者,无他,欲居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光义则极为证明的回答,国家社稷的兴亡:“在德不在险。”赵匡胤被一语封喉,怏怏地说,“晋王之言故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其实,早在赵光义之前,众大臣才纷纷反对迁都洛阳。文臣武将在开封安居多年,已经置下了产业,哪能说走就走。但赵匡胤都不为所动,知道赵光义提出“在德不在险”时,他才终止了迁都的想法。赵光义之所以奏效,除了洛阳与开封的利弊比较之外,背后的深意更是耐人寻味。
定都开封,对北宋来说,真是祸福相依。北宋兴于开封利,迎来了空前的繁荣与鼎盛;而败与之弊,为这个王朝埋下了灭亡的伏笔。
第一是西安在唐末就因为朱温的拆迁,把好东西都带到了开封,并且大力拓展开封的建设。这样开封成为了当时第一大都市。
第二,因为粮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由南方运到北方的,航运很重要,所以开封在航运上市有很便利的条件的,在这里建都是很好的选择
第三,石敬瑭卖了燕云16州,让北宋没办法在,北线上有一个屏障,但是又不想退到江南一带,黄河边上的开封又是城高壕深,当时来说也只有选他了
第四,就是赵的小弟们,都是家里在开封的,都不想走到其他地方去落脚,老赵没办法,只有在开封建都了。
首先介绍一下开封的地理优势:具有水路优势。从隋唐到五代,开封已进一步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经过了进一步的治理,汴河与城内的蔡河、五漳河、汴河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水系工程。水上交通更加便利和顺畅。而北宋定都开封,利用水利条件,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实际上也是顺应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另一方面,开封地势平坦,水陆交通发达,如遇战事,主动出击,可方便于南北作战,有利于国家稳定。
其次,开封具有政治方面的优势。经过五代的运作和近半个世纪的都城历史发展,开封已然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此时,全国人民也从心理上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定都开封便成为了北宋政府利用和适应时代潮流的一个政治选择。
最后,开封的综合条件也独具优势。此处在历史上也曾多次被定为都城,城防以及城市布局较为完善。而且此地经济发展良好,已然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城市。定都于此,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心里所向。
北宋开国之前,开封作为唐以后五个乱世皇帝的首都,已经先后经营了半个世纪之久。从后梁开始,中间除了后唐短暂回到洛阳,一直是在开封定都。
五代一脉相承,都定都开封,始作俑者是朱温,因为开封是他的老巢
唐昭宗时,位于陕西凤翔的强藩李茂贞几乎成了朝廷的太上皇,引起了汴州的另一强藩朱全忠的不满, 于是率大军开进关中, 包围凤翔一年多,迫使李茂贞献出皇帝及百官。但朱全忠知道自己的根本是汴州,关中不可久留,于是焚毁长安城,强行迁都到洛阳,后来干脆把皇帝和百官都杀了,全忠这个赐名也不要了,恢复原名朱温,建立后梁,定都汴州,也就是开封,开始了“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混乱时代。
当时,经过长期的藩镇吞并战争,李克用龟缩于河东一隅,刘仁恭局限于河北北部,李茂贞退缩于关中西部,其余北方藩镇均隶属于朱温,开封就是其统治核心区,历代统治者选择建都之地时, 大都要考虑到这个因素,把都城确定在所谓龙兴之地。即便如此,后梁还是在开封和洛阳之间摇摆,经历了西迁洛阳,以及还都开封的反复。
隋唐两代之所以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就是想利用江南的财富来弥补黄河流域的物资短缺
定都开封最大的好处是交通与经济。当时经济中心逐渐向江南一带转移,开封正好位于燕、赵、魏、齐的结点,地处全国运输网的中心,因此到了五代时期,开封已经是“地富人繁”的大都市了。而且开封是水陆都会,物流网络优良完善,物资集结快,虽然五代长期战乱,天灾人祸,但开封的社会恢复速度依然要远远快于周边地区。所以到了北宋立国之初,开封已经是中原最繁荣的城市。
唐末至北宋期间,由于黄河流域逐渐衰落,长安——洛阳——开封,中国政治中心从关中东移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不是人力所能阻挡或逆转的。北宋灭亡后,黄河流域城市的建都史告以终结
对于以开封为都的中原政权来说,四通八达的地缘格局既使它可以快速充分筹集供养首都所需的物资,又使它在变乱中能快速出击,镇抚周边。况且,当时能同时达到这两项条件的大城市也仅有开封。
在北宋刚建立时,天下仍然处于割据状态,如果贸然迁都的话,只有弊没有利。待国家局势稳定后,赵匡胤心里也冒出了迁都到有关隘环绕的洛阳的想法。作为隋炀帝当初搞大运河的起点,洛阳北通幽燕,南达江汉,西控渑崤,东临黄河下游平原,不管是在交通还是在经济上都可称发达,而且赵匡胤的出生地就是洛阳。
洛阳古称四塞之国,有伏牛山、熊耳山、邙山、嵩箕山环绕,地理形势比开封好得多,所以赵匡胤一直想迁都洛阳
但是,群臣大多数都持反对意见,因为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开封,经营多年,盘根错节,如果迁都又要从头再来。当然不能说大实话,伟光正的借口还是要找的:“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
而客观上来看,不论洛阳还是开封,所需大量的吃穿住用行的经济商品都来源于江南,陆路运输量有限,必须依靠大运河水运才能满足需要。但大运河历经几百年,到了宋开国的时候,江南到汴梁这段还可以使用,但再往上游到洛阳则经常淤塞,洛阳的物流成本比开封要高的多。因此运河漕运,是让北宋政权始终不能下定决心迁都洛阳的重要原因。
五代中之所以有四代都选择无险可守的开封为都城,不是当权者不知道据险而守的重要性,而是因为离开了大运河从南方输送的钱粮,国都就连最基本的物资供应都无法保障。
当然,后来金兵南下的时候,无论是一马平川的开封,还是四塞拱卫的洛阳,都没能阻挡住铁骑践踏。赵光义当初为否定迁都洛阳而说的“山河之固,在德而不在险”倒是的的确确说中了,不过怎么看怎么一股黑色幽默感。
北宋定都开封而不是长安、洛阳等其他地方,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和交通条件是其中主要原因。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北宋定都开封不是宋太祖黄袍加身、称帝即位后马上做出的决定。宋太祖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为了稳定局面,暂时将开封作为朝廷中枢之地,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迁都”之议。等到南方平定,割据政权只剩北汉,976年宋太祖正式提出“迁都”。
经过唐末和五代近百年战乱损坏,长安和洛阳早已残破不堪,田地荒芜,人口逃亡,另洛阳运河淤塞,经济生产倒退严重,社会基础和生态环境脆弱,根本不适宜居住,更遑论定都,不可能支持都城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巨大消耗,粮食、赋税、布帛都难以为继。在几近废墟的土地上新建都城,需要耗费不可胜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新生的宋朝根本承受不起的。
相较而言,开封虽然地处平原,无山河险峻,为四战之地,易攻难守,还不时有黄河水患,但其所在的京杭大运河段尚能通行船只,周边田地开发成熟,工商业配套完备,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财赋充足,可居中调用江南粮食、布帛,经济生产能力很强。五代前朝全部定都开封,城市繁华,宫殿和机构齐全,无需另行建设,定都开封能快速稳定和带动社会发展。
同时代,燕京为辽国占领,襄阳所在的南阳盆地局促,建康远离中原(为了抵抗辽军和维系中原,不能定都南方),长安和洛阳又破败,只有开封是相对理想的定都之地。
宋太祖在后周的封地在宋州(商丘),其很多部将也在宋州,他们的个人情感上更倾向宋朝定都更近的开封。宋太祖之弟赵光义长期担任开封府尹一职,其在开封利用身份和职权编织了一张非常庞大的关系势力网,极力主张定都开封,以维持其既有权力和地位。976年开始的“迁都”之议上,宋太祖提议定都在洛阳,赵光义表示反对,摆出的理由有很多,都很有说服力,面对宋太祖“开封无险峻,易攻难守”的城防担忧,赵光义以“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予以回应,若论险峻,定都成都似乎更好。宋太祖无言以对,不置可否。
几个月后,宋太祖去世,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正式定都开封。另,宋太祖的儿子封地在宋州,也希望定都更近的开封。
但,宋太祖不愧为伟大的开国帝王,他敏锐地预见了将来的局面,在“定都开封”的声音响遍朝野上下时,他无奈地叹息道: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为定都开封所累。1127年,金兵攻破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版权声明
若内容涉嫌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