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作者:风水网 风水书籍 2021-05-14 13:55:32

  众所周知,洛阳是十三朝古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王朝拟建都于洛阳,比如西汉、北宋等,不少对这些历史也许并不陌生。然而,如果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打算迁都洛阳,你会不会觉得很吃惊呢?
 

  话说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其来龙去脉,被记录在当时河南知府文悌的一卷文书中……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河南府治所在洛阳,知府是文悌。慈禧通过河南省长官给文悌下命令,让他在洛阳勘察地形,修建行宫,以备临幸。《拟建都洛阳知府文悌查勘经过覆禀》,就是文悌实地考察后写给省里的禀文。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在禀文的开始,文悌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在省城,宪台(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当面给了他指示,并交给他一封密函,让他“谨读诵知”。

  这名宪台在京城时,曾受到朝廷五次召见,离开京城时又当面接了懿旨:“近时各国连衡谋我中国,终有难于忍让之时,京师密迩海口,诸军不敢轻言开战,彼得乘势要挟,诸多牵制碍手,近有人奏,洛阳形势完固,欲令尔等借修万寿宫为名,踏看地基,修建行宫一所,预备临幸等因当由。”

  说白了,慈禧之所以想迁都,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为了不走漏风声,她提出“借修万寿宫为名”在洛阳悄悄修建行宫,可见已经过深思熟虑。

  对慈禧的想法,其实这名宪台并不支持。他说:“河南七省通衢四战之地,若迁都于彼,恐非久安万全。”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来,洛阳也不安全,还是别往那里迁都了。

  听了这话,慈禧很不高兴,耐着性子解释:“非欲迁都于洛阳,不过为暂时之计,使前敌能战可和,免为京师牵制。”嗯,朝廷没有想迁都洛阳,这只是权宜之计。你作为臣子,别说那么多话,赶紧把行宫建好就行了。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这一次,宪台明白慈禧心意已决,只好遵命。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河南知府文悌。

  文悌心里也明白,自己遇到了麻烦事儿。

  文悌何许人也?简单地说吧,因为质疑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文悌被贴上了“保守派”的标签,并被视为慈禧的心腹。

  根据《拟建都洛阳知府文悌查勘经过覆禀》中的记载,宪台让文悌悉心勘察,弄清六大问题:何处地基可建行宫?四境之外有何险要之地可以据守?本地储蓄若干?何路可通饷运?修工木石材料由何方取用?如何筹款修建?等这些问题都议妥了,再向朝廷奏明。

  文悌知道这活儿不好干,也不想担责,就提出让朝廷“派督工大员来豫兴修”。结果朝廷谕旨“兴此大工,若一播扬,恐敌人先我而至,必须慎之又慎,密之又密”。意思是此事不宜张扬,免得敌人知道,你也别往外推了,赶紧好好干吧。

  “文悌推辞不掉,只得选派人员,按要求开展勘察工作。这些人员包括嵩县知县郭建皋、洛阳举人张青莲、汜水县贡生牛春龄,还有河南营恭将黄正臣、河南府幕友分省候补知县徐炳麟、监生何墉基等。”吕土旺说,与此同时,文悌还打着续修《河南府志》的旗号,让各县学教官选拔熟悉当地情况的生童(指生员和童生),交给他们具体的踏勘项目,让他们收集相关材料。

  文悌是个聪明人,其间有人问他,朝廷是不是有迁都之意,他都瞒了过去。

  众人报上来的材料,文悌会一一过目,亲自审核。他还派人到周家口、正阳关、淅川丹江、茅津渡、沁河等地勘察水路情况,这样经过数月,终于完成任务。

  最后,文悌将勘察的“府境形势险要大略,绘画成图六幅,另缮写图说一扣”呈报上去,在禀文最后所附的《河南府属舆地全图说》中,文悌简要介绍了河南府及其所属洛阳、偃师、孟津、巩县、新安、渑池、永宁、宜阳、登封、嵩县十县的情况,签署日期为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这么说吧,可以把这看成一份迁都洛阳的“可行性报告”。这份报告中,文悌从建材、钱、粮、工匠、地理位置、工期、物资转运等方面一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文悌是不赞成迁都的。这不仅因为修建行宫难度太大,更因为“我能往寇亦能往”,为避乱而迁都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产生极大危害。

  比如,文悌就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朝廷让河南省筹款修建,文悌根据当年乾隆重修中岳庙的花费,算出需要白银120万两。只有将本省每年上解户部的“漕折、漕项、京饷”等截留三年,将每年解往山东的“船料银”、解往山西潼关的“仓银”截留十年,才能筹得这笔款项。

  (芋头)

  在清朝时期,洛阳曾经有机会成为国都,如果洛阳真的作为大清的国都,那么现在洛阳的发展可能要比今天还要好上很多倍,可是历史不能重写,而且想要去洛阳的人是慈禧太后,一提到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件事情并不靠谱,结果也真是如此,洛阳虽然一度被看作是国都的热门之选,但是终究还是不了了之了。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经多次作为国都而闻名于世,例如在东周时期以及唐朝,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都是国都,即便后来的朝代没有在洛阳建都城,但是洛阳也始终是仅次于都城的重要城市之一。到了清朝末年,当时列强企图攻打京城,慈禧已经感受到了火药味,为了保命她开始计划着要迁都,在中国这么多的城市里,慈禧就相中了洛阳城。慈禧之所以看上了洛阳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继续呆在京城列强很容易就攻进来,所以考虑到避难洛阳确实是不错的选择,洛阳当地的地势更加利于防守,列强即便要强攻也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这样在逃亡时更加顺利,考虑到这一点慈禧坚持要迁都洛阳。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于是慈禧就让当时的河南知府去调查洛阳的情况,河南知府在调查后给慈禧的反馈信息让她很失望,因为河南知府在经过了仔细的调查后发现,洛阳虽然地势有利于防守,可是要作为国都是不太合适的,想要在洛阳复制另外一个紫禁城那是不可能的,洛阳的地方小,宫殿的选址就成为了大难题,慈禧要迁都洛阳就没法过上这么逍遥自在的生活了。另外迁都是大事,如果朝廷真的决定要在洛阳建立都城,那么当时的百姓就要承受莫大的痛苦,不仅要开始投入到宫殿的修建工作中,也会因为朝廷的花费而增加更多剥削,这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后来河南知府为了安抚慈禧还提出了其他意见,他提出可以选择在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建立行宫,虽然大同和洛阳相比经济要差一些,但是因为和京城比较近,所以来往更加便利。对于和这个提议慈禧太后自然是不会听进去的,她相中的地方是洛阳,去大同做什么呢,而且河南知府说了这么多弊端,慈禧想想迁都也确实麻烦,后来这件事情就搁置下来了,洛阳也失去了一次作为清朝国都的机会。

  怕洋鬼子呗

  北京地理位置北离沙俄不远,东靠大海。

  其一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慈禧当时在戊戌变法后也深知西方科技军事文化的发达程度,心中也怕沙俄,西方国家突然哪一天打过来,要是留在北京跑都来不及跑。

  其二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所以我们的慈禧老佛爷就打起了迁都的主意,我们这位老佛爷偏偏钟爱洛阳,于是就下令当地知府以给光绪修建行宫的名义去调查当地各种因素是否能迁都,当地知府给慈禧提出一些不适合迁都洛阳的理由。老佛爷也无心听取。

  其三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恰巧此时八国联军打了过来,慈禧匆忙逃到西安,战争结束后,迁都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以上笔者粗浅看法

  希望能帮到你

  文:史努比行走历史

  希望這类文章少写为好!说的多了人家感觉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如多干点实事,把洛阳发展大建的美以亮世人眼珠,整天把洛阳挂在咀上吹大炮另人反感!同时还给河南人带来虚伪不实的反面印象。

  去找死吧,凡是迁都洛阳的朝廷,哪个不是短命的?日本鬼子把洛阳改名为福阳,也没能改变最后失败的命运。洛阳,不仅名字不吉利,风水更差,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不信不行啊!什么十三朝古都,完全是骗人的,大小朝代就九个,大一统也就东汉、西晋两朝,而且西晋还很勉强。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鉴于当时的形势,慈禧迁都的目的主要是避祸。

  1899年是光绪二十五年,慈禧确实想要迁都洛阳,并吩咐当时的河南知府文悌踏勘评测。文悌经过评测给慈禧上了个折子,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迁都的利弊主要是: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1.“何处地基可建行宫?”

  2.“修工需用砖瓦木石应何地取材,工匠应于何处雇觅?”

  3.“本地储蓄若干,何路可通饷运?乘舆所在,需用浩繁,何路可通馈运?”

  4.“如何筹款修建?”

  5.“四境之外有何险要可以据守?”

  6.“百僚属司扈从人众均需有所安置,共计应用房屋地基若干丈尺。”

  主要阐述了就是遇敌迁都危害大,并举了唐代郭子仪的《谏代宗移都洛阳疏》,说明遇敌迁都的危害。这个折子呈上去之后朝廷有啥具体反应已经不可考。但是在文悌上了折子八个月后,八国联军就攻占了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跑到西安避祸去了。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了解历史的可能都知道,在1899年的前一年就是戊戌变法,光绪帝被囚禁,民间又闹义和团,列强就像狗一样紧盯着满清。北京离老毛子也比较近,东边就是渤海湾,慈禧感觉在北京住着不踏实,所以就想迁到内陆。

  但是后来没多久列强就打到北京了,签订了《辛丑条约》割地赔款,这帮土匪走了之后,慈禧就又回了紫禁城,迁都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曾打算迁都洛阳。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被记录在当时河南知府(现在洛阳)文悌的一卷文书中。

  吕土旺长期从事洛阳地方史志研究,最近负责整理出版“中国河洛文化文献丛书”。编这套丛书时,他在国家图书馆查到了一卷资料,题目为《拟建都洛阳知府文悌查勘经过覆禀》。

  该文献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河南府知府是文悌所写。慈禧通过河南巡抚景星给文悌下命令,让他在洛阳勘察地形,修建行宫,以备临幸。这卷文书,就是文悌实地考察后的禀文。

  1899年2月,满州正白旗人景星被任命为河南巡抚,离开京城前慈禧当面给下了懿旨:“近时各国连衡谋我中国,终有难于忍让之时,京师密迩海口,诸军不敢轻言开战,彼得乘势要挟,诸多牵制碍手,近有人奏,洛阳形势完固,欲令尔等借修万寿宫为名,踏看地基,修建行宫一所,预备临幸等因当由。”

  景星回复慈禧:“河南七省通衢四战之地,若迁都于彼,恐非久安万全。”慈禧说道:“非欲迁都于洛阳,不过为暂时之计,使前敌能战可和,免为京师牵制。”景星明白慈禧心意已决,只好遵命。

  到河南省城开封就任后,景星召见河南知府,当面给了他指示,并交给他一封慈禧的密函,让他“谨读诵知”。密函中指示“借修万寿宫为名”在洛阳悄悄修建行宫,并进行建都勘探。

  文悌是满洲正黄旗人,在任河南知府之前在朝中担任监察御史。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中,他上疏朝廷,称“国家变法,本为整顿国事,非欲败坏国事”。因为反对变法,光绪将他免职。

  不久戊戌变法失败,文悌被慈禧提拔为河南知府。慈禧知道文悌办事能力,所以这次勘探迁都任务交给了他。根据《拟建都洛阳知府文悌查勘经过覆禀》记载,河南巡抚给文悌指示,弄清六大问题:

  何处地基可建行宫? 四境之外有何险要之地可以据守? 本地储蓄若干? 何路可通饷运? 修工木石材料由何方取用? 如何筹款修建? 等这些问题都议妥了,再向朝廷奏明。

  河南知府文悌组织嵩县知县郭建皋、洛阳举人张青莲、汜水县贡生牛春龄,还有河南营恭将黄正臣、河南府幕友分省候补知县徐炳麟、监生何墉基等人分头论证。

  此外,还打着续修《河南府志》的旗号,让各县学教官选拔生员和童生,交给他们具体的踏勘项目,让他们收集相关材料。

  众人报上来的材料,文悌会一一过目,亲自审核。他还派人到周家口、正阳关、淅川丹江、茅津渡、沁河等地勘察水路情况,这样经过数月,终于完成任务。

  最后,文悌将勘察的“府境形势险要大略,绘画成图六幅,另缮写图说一扣”呈报上去。这份禀文就是一份迁都洛阳的“可行性报告”,重点回答了六个问题:

  第一,迁都洛阳,何处地基可建行宫?

  文悌认为,洛阳虽为河南府治,但周围只有“八里三百四十五步”,是京师内城的九分之一,且前临洛河,背倚邙山,很难扩展。如果要建行宫,只能“以唐时旧式西展外城以修宫阙”,即仿效隋唐洛阳城向西扩建,或在“城东三十里汉都旧地(即汉魏洛阳城)另建外城,内修宫城衙署专为驻跸之地”。

  第二,四境之外有何险要可以据守?

  经过勘察,文悌认为洛阳西南与陕西接壤,路僻山深,从荆紫关、武关直到潼关,都可防守;西北是黄河,河北有风陵渡、茅津渡及横岭等要隘,防守不成问题。

  第三,本地储蓄若干?

  如果修建行宫,文悌认为河南府凑不出修建行宫的钱粮,“惟有邻省协拨制钱与粮米同筹转运为上策”。

  第四,何路可通饷运?

  文悌在禀文中提出,若在洛阳修建行宫,外省转运物资,走古隋唐运河路线最为便捷。“以黄河为第一路,次则由安徽省凤台县正阳关历本省沈丘县、槐店、周家口至朱仙镇,挑修贾鲁河到郑州京水镇,陆般(搬)五里入黄河西上达郡(指洛阳)”。“究以挑修朱仙镇以上贾鲁河,至郑州京水镇抵黄河为易举,则东南各省粮米钱物皆一水可来矣”。

  第五,修工木石材料由何方取用?

  文悌到嵩山中岳庙、龙门香山寺等处察看后,发现只有“嵩县西南伏牛山等大山之中尚有大木可采”,且需要通过水路运到洛阳。至于砖瓦,本地可以开窑烧造,至于工匠,他建议“大匠仍宜在京城雇觅,群匠即赴南阳府招募”。

  第六,如何筹款修建?

  修建行宫非同小可,迁都更关乎大局,因此文悌提出,此事“不能仅有河南一省定议,如果必不得已一定举办,自当廷臣集议,筹款一节应听户部指拨”。

  迁都是一件大事,乾隆时期重修中岳庙就花费了白银120万两。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皇帝驾幸嵩山,只是驻跸数日,就折腾得众人不得安宁。如今“千乘万骑”迁都洛阳,更非易事。

  他又举了明朝的例子,称明成祖迁都北京时,虽有“元都旧制可依”,但“修城垣,置衙署”仍用了15年时间。如果慈禧一定要迁都洛阳,“京中旗兵数十万人”跟着前来,那只能把河南府衙署迁出来,再扩建城池。

  在禀文最后,文悌附有《河南府属舆地全图说》,简要介绍了河南府及其所属洛阳、偃师、孟津、巩县、新安、渑池、永宁、宜阳、登封、嵩县十县的情况,签署日期为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禀文上报后半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月二十四日,慈禧率众返京。逃跑时走山西,回京城时慈禧特意走河南。河南知府文悌将洛阳城内周南驿整修一新,扩为行宫,又对洛阳城及龙门、关林等处进行了整治。

  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九月十六日“申刻,驾入洛城驻跸”,慈禧在洛阳住了八天。在洛阳,慈禧看了隋唐石刻,又“谒关帝陵,幸龙门、伊阙;进膳后,复幸香山寺。王公大臣,多半随从。览三龛、涌珠泉、宾阳洞诸胜迹”。

  九月十九日,慈禧和光绪皇帝前去拜谒关林,慈禧为关林题匾两块,分“威扬六合”和“气壮嵩高”,光绪题匾“光照日月”。如今,这三块匾分别悬挂于关林的仪门、正殿和二殿门额。

  慈禧一行回到北京后,清朝面临巨额赔款,迁都洛阳一事最终不了了之。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为了祸害洛阳……

  慈溪为何要迁都洛阳,主要是想躲避外国列强。我们先来看下当时的历史环境,清末列强入侵,京师(即北京)在慈禧看来似乎不是那么安全。北距沙俄不远,东又有渤海湾,英国和法国的舰队可随时从天津登陆,所以慈禧打算迁都以避难。那么迁到哪里呢?慈溪选中了洛阳。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东周时,洛阳为国都五百年,当然,这五百年是春秋战国,没人把洛阳的周王当回事。东汉定都于洛阳,曹魏、西晋随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唐两朝,洛阳又是东都(神都),地位仅次于长安。五代十国,后唐灭后梁,迁都于洛阳。篡夺后周皇位的赵匡胤曾打算迁都洛阳,因赵光义势力反对未成。不过,在北宋,洛阳是五京之一的,为西京河南府。此后,洛阳不再是国都,但是洛阳历史传承悠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1899年慈禧通过河南省长官给文悌下命令,密函中指示“借修万寿宫为名”,在洛阳悄悄修建行宫,并进行建都勘探。在慈溪的懿旨中很明确地说明了迁都洛阳的原因:“近时各国连衡谋我中国,终有难于忍让之时,京师密迩海口,诸军不敢轻言开战,彼得乘势要挟,诸多牵制碍手,近有人奏,洛阳形势完固,欲令尔等借修万寿宫为名,踏看地基,修建行宫一所,预备临幸等因当由。”

  文悌组织人分头论证,还打着续修《河南府志》的旗号,让各县学教官选拔生员和童生教给他们具体的勘探项目,收集相关材料,他还派人到正阳关,茅津渡,沁河等地勘察水路情况,这样经过数月,文悌将勘查的情况呈报上去,相当于一份迁都洛阳的”可行性报告“。见下图: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过了大半年后,八国联军进了京师,慈禧打扮成农妇,带着傀儡一般的光绪皇帝逃到西安,迁都洛阳的事自然也就没了下文。

  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并且占着不走!

版权声明

若内容涉嫌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