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5月27-28日在对马海当中日本海军几乎全歼了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战场上的胜利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日本海军全歼俄国海军当然有某些人所说的有运气成份,但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还是实力。通过史料分析:从对马海战前来看日本海军的作战能力在俄国海军之上。日本海军击败俄国海军是一种必然,而不是偶然;并不是某些人胡说八道的说大多数靠运气。
首先,日俄两国海军官兵的作战素质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俄国海军训练低下,而日本海军却训练有素。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在从波罗的海驶向远东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个事例:1904年10月22日凌晨经过英国的多格尔海岸(Dogger Bank)时,俄国舰队在黑夜中误认当地捕鱼的英国渔船为日本鱼雷艇,于是开炮攻击,而后并排航行的第一及第三战队更变成了相互射击,经过了15分钟后才分清敌我。在炮击中有一艘渔船沉没、多艘渔船中伤,第三战队阿芙乐尔号(Aurora)巡洋舰亦有受伤。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俄国海军训练与作战能力非常的低下(连敌我都难以分清),波罗的海舰队外强中干的本来面目。波罗的海舰队驶达对马海峡时虽然经历了8个月的航行,但是俄国海军官兵却一直都没有熟练掌握新服役的军舰。
而另一边日本由于是海洋岛国,大多数官兵都是熟练的水手;师从英国皇家海军的日本海军拥有着良好的操舰技术。日本海军勤于训练,在对马海战前日本海军的炮击术训练耗费超过了一半的弹药。所以对马海战中日本海军炮击命中率高是他们平时刻苦训练应该得到的回报。这就是所谓的:“平时多流汗,战时会少流血”。
上图当中的蓝色线条为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至远东的航线。
其次,日本海军舰队整体机动性会超过俄国海军。虽然俄国海军总吨位比日本海军强:日本海军是23万吨,俄军第二太平洋舰队是28万吨,但俄国海军由新建成的几艘战列舰和旧的军舰组成,新旧战舰航速不一致导致难以协调行动,性能差距导致俄国舰队队列最高航速只有11节,而日本联合舰队主力队列最高航速可达16节,机动力方面日本占有很大优势。就是因为日本舰队占有航速上的优势,使得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在对马海战当一直被日本舰队紧紧的咬住而不能逃脱,落得了一个几乎被全歼的下场。
上图为对马海峡的3D示意图
再次,日本海军的速射火力占优势。日俄两军军舰的对比:算上战列舰、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俄国有11艘,而日本有12艘,这样一来双方旗鼓相当。但是俄军的战列舰数量比日军高出一倍(俄国有8艘战列舰,而日本是4艘战列舰),所以在高速机动的巡洋舰上必然要落后于对方。彼时12英寸主力炮大约1.5分钟能够发射一发,而6英寸速射炮的射速高达每分钟4发,如此一来在单位时间内俄军的受弹量远远高于日军。日本海军的中口径速射炮数量多,炮弹使用破坏性强的下濑火药。而俄国海军速射炮数量不多,炮弹使用老旧的黑烟火药。日本海军舰队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能够发射的炮弹数量以及炮弹的毁伤力都在俄国海军之上。
最后,日本海军的高层领导班子比俄国的优秀。日本明冶维新后政治清明,日本海军的东乡平八朗一直想做东方的纳尔逊:他敢冒着被俄国海军舰炮斩首的危险实施丁字战法(日本舰队在战前大回头的过程当中,由于此时的日本舰队大多数军舰的大炮不能开火,如果俄国海军的炮击命中率哪怕有日本海军的一半,那么东乡平八郎会被炮击斩首、三笠号战列舰会被击沉)。秋山真之足智多谋:根据对马海峡长的地形制订了七段战法。而俄国海军在战前由于俄国在远东的第一太平洋舰队全军覆灭,俄国陆军在中国东北战场接二连三的失败,导致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海军在驶向远东的过程中就患有“恐日症”,以罗杰索文斯基为代表的海军高层领导人腐败严重,军纪不严:日本海军警戒船信龙丸就是根据不遵守灯光管制命令的俄国海军医疗船而在晚上发现俄国海军舰队的。
东乡平八郎的战前大回头。
在对马海战当中双方的损失:参战的38艘军舰,被击沉21艘,被俘7艘,被中立国扣留6艘,沉没1艘,只3艘逃回海参崴(其中包括大型战列舰、巡洋舰等十多首)损失军舰总吨位27万吨,阵亡官兵4830人,被俘官兵5917人,被中立国扣留1862人。日本方面总计损失鱼雷快艇3艘,阵亡117人,伤587人。日本海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俄国海军在对马海战中的失败,是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的:
一、他们来的实在是太晚了
本来在开战前,沙俄因为太平洋舰队的实力稍逊于日本海军,派出了一批增援舰只(2艘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1艘防护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但战争爆发时,只有1艘战列舰“皇太子”和1艘装甲巡洋舰“巴扬”抵达旅顺口。
太平洋舰队司令马卡罗夫将军坚决要求其他增援军舰继续前进,与自己会合;海军总参谋长罗杰斯特文斯基将军也同样如此,甚至主动请缨率领这些军舰去旅顺口。
沙皇对俄国陆军的蜜汁自信,导致其在安排增援舰队方面出现了致命的错误
但是,沙皇并不认同这两位将军的见解,他决定召回增援舰队(哪怕他们距离旅顺口已很近了),并重新组建一支庞大的增援舰队,再派往旅顺口,与日本海军决战,将其一举歼灭!至于这样会花很长的时间,沙皇表示都是浮云,我英勇的陆军想守多久就能守多久,日本陆军永远不可能占领旅顺口!
路程太远、出发时间太晚,这支舰队还没有作战就已经在战略上失败了
然而,事实证明沙皇过于高估了自己的陆军,1905年1月2日,旅顺口陷落,太平洋舰队全军覆灭,这时候增援舰队还没有到苏伊士运河呢。
二、舰队组成极不合理
沙皇把增援舰队视为很大的一盘棋,不但赋予其歼灭日本海军的使命,还要求其协助陆军对日军后方甚至是本土进行登陆作战。而把新式战列舰用于两栖登陆的护航和火力支援就太浪费了,于是沙皇果断决定编入一批陈旧的、低价值的大型军舰。
增援舰队看似浩浩荡荡,其实大多数是早已过时的旧式战舰,俄国人本来就没打算让他们和日本军舰海战,而是视为反攻日本本土的登陆战支援力量,所以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海军打成渣渣就不奇怪了
所以增援舰队实际上包括两部分:新式的战列舰和巡洋舰用于与日本海军决战,旧式战列舰、铁甲舰、巡洋舰用于后续的两栖作战。
然而由于旅顺口陷落、太平洋舰队覆灭,所谓的与日本海军决战和两栖登陆日本本土,成了镜花水月,那些为了两栖作战编入的旧式军舰,成为了拖后腿的累赘。
三、舰队硬件和软件的问题
舰队中的旧式军舰暂且不提,俄国人自己都没指望他们可以打海战,新式战列舰和巡洋舰几乎都是刚刚才服役(全部4艘战列舰和9艘巡洋舰中的5艘),磨合严重不足,军官缺乏经验,水兵缺乏训练,而且经过了长达半年的远航,却发现自己要援救的目标早已经覆灭,前途渺茫,全军士气极为低落。军舰本身也机械磨损严重,故障频频。
罗杰斯特文斯基中将,许多人抨击他把舰队带向失败和毁灭,却不想想他率领的是怎样一堆垃圾
这支乌合之众之所以还能坚持抵达日本海,完全是因为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的个人坚持。然而他也同样对战胜日本海军不抱希望,因为即使是舰队中情况最好的军舰都无法保持阵型,“甚至在天气晴朗、航海条件最优良时,我们也只能勉强保持阵型。”所以他只是希望能把舰队带到海参崴。
罗杰斯特文斯基之所以不走更迂回的宗谷海峡或津轻海峡,就是因为舰队素质太烂,只能走海况最好、路程最短的对马海峡
兵法有云:“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俄国舰队就是强弩之末,日本海军则是养精蓄锐,挟全歼太平洋舰队之势严阵以待,胜负之分,战前已经注定了。东乡平八郎的“T”字阵型,日本海军的下濑炸药,都是扩大了这种优势,让俄国人输得更惨的添加剂,对胜负本身并非关键的影响。
在去年的11月27日,俄罗斯海军司令叶夫梅诺夫访问日本,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参谋长在东乡平八郎的画像前合影!照片发布以后,俄罗斯公众才想起来,原来东乡平八郎是日俄战争期间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他在116年前的对马海峡海战中,率领日本联合舰队击败了远道而来的俄国海军。然后这事在俄罗斯的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口水争议,有指责痛骂,也有捍卫洗地,吵的不亦乐乎。这次争吵的根源,是发生在1905年日俄战争时的对马海战,日俄战争是日本在20世纪赢得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国际性战争,这场战争中,日本把不可一世的沙皇俄国打得满地找牙,奇迹般的获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整个世界大为震惊。而在日俄战争的过程中,对马海战无疑是非常耀眼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中,俄军波罗的海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交手之后几乎被全歼波罗的海舰队的38艘军舰中,21艘军舰被击沉,7艘被俘虏。其中最精锐的战列舰8艘被击沉了6艘,9艘巡洋舰只有一艘回到海参崴,9艘驱逐舰也只有一艘能够逃离。而日本方面的损失可谓是微乎其微,全部的损失仅仅是沉了三艘水雷艇,伤亡人数刚刚过了三位数。如此悬殊的战损比,实在是难以想象。而在日本的电视剧坂上之云中,俄军波罗的海舰队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强大舰队,拥有世界一流的水平。那么日本是如何战胜如此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呢?
其实,波罗的海舰队远没有日本吹嘘的那样强大,从一开始,对马海战就注定是一场俄军难以获胜的战争。首先,波罗的海舰队到达日本附近,是经历了18000海里的远征。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如此长的航程会令士兵的作战能力大幅下降,士气和体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俄国的竞争对手英国施压,沿途的许多中立国拒绝让俄军军舰入港,使得波罗的海舰队经过长途远征之后师老兵疲。缺乏必要的补给品不说,军舰的状态其实也非常糟糕。其次,波罗的海舰队本来就不是一只强大的舰队,沙俄当时的重点是放在太平洋地区。在旅顺地区的俄军舰队为第一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其实也叫第二太平洋舰队,大多数有经验有战斗力的水军官兵都部署在第一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的士兵素质是非常低劣的。这也是为何旅顺的俄军舰队能够和日军打得有来有回,一直到最后日本陆军攻下203高地炮击俄军舰队才彻底消灭这支力量。再次,即使是俄军引以为傲的军舰装备,也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强大。俄军军舰虽然看起来船坚炮利,但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军舰航速有巨大的差异,速度快的巡洋舰有24节,速度慢的在15节,最慢的仅有10节以下。要知道舰队的军舰航速不一,这是兵家大忌,这会使得海战中至关重要的阵型难以发挥。而且和对面的日本联合舰队比起来,波罗的海舰队的吨位其实少了5万吨,说明实力上并不占优。而且日本联合舰队使用的下濑火药,威力更大杀伤性更强,且日军在战前经历了严格的训练 在火炮的命中精度方面远胜俄军。简单说就是日本联合舰队火力强,打的还更准,即使硬碰硬,俄军也很难是日军的对手。
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就决定了从一开始,波罗的海舰队单独面对日本联合舰队就是没有胜算的,问题仅仅只是波罗的海舰队能够给联合舰队造成多大的损失。被后世认为促成对马海战胜负关键的敌前大转向,和七段迎击战术,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沙俄内部的问题,和对马海战之前的形势早已注定了对马海战的结局,这场战争没有日本方面吹嘘得那么神奇。
个人认为原因有三,说之前,我们先放一张图,
图中蓝色线条就是俄罗斯以波罗的海舰队为基础拼凑起来的第二太平洋舰队的行军参战路线。看了这个图,大家都很明白了,日本人赢的原因之一就是——以逸待劳。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1904年2月和8月份,日俄黄海海战中,俄军太平洋第一舰队都遭受重创,一次刚上任的司令官马卡洛夫触雷阵亡,另一次,俄军太子号战列舰的指挥塔被日军一炮轰掉,遇到这种霉运,俄军只能缩在旅顺港里面,等待支援。而当时俄军的三大舰队中的黑海舰队,一是当时对抗着土耳其分身乏术,二是受之前《伦敦条约》:“俄军的黑海舰队不得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地中海”的限制,成了名符其实的“防卫舰队”而不能赶赴远东参战。这样就只剩下实力跟训练水平最弱的波罗的海舰队了。而且当时,俄军这支以波罗的海舰队为基础拼凑起来的“第二太平洋舰队”主力战舰吨位都是1万到1万5千左右,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只能绕道非洲好望角。这么长距离的海上行军,俄罗斯又没有什么海外基地可以补给,再加上,那个年代的军舰都是烧煤的,当时,俄军光为了保证能到达远东,就向德国租借了70多艘运煤船来沿途补给。至于其它生活补给嘛,呃,大家自行脑补吧!
说完上面,大家可能知道第二个原因是什么了,没错,就是——训练水平和士气。俄军这支舰队是1904年9月26日从爱沙尼亚塔林港出发的,走到1905年5月27日凌晨2时57分,就跟东乡平八郎的日本舰队遭遇了。而且,在俄军疲于奔波的这八个月里,日军每天都在打靶训练,其训练所消耗的弹药量达到了日军当时储备弹药量的一半,而俄军苦于后勤补给,根本就没有类似训练。所以,这就相当于你8个月时间里没训练,吃不饱睡不好,每天熬夜赶路跑去寻仇,满以为到了仇家家里才会开打,结果半路就被吃饱喝足的仇家遇到了!这还能赢,你确定他跟你是仇家?
最后就是第三个原因——俄军指挥员罗热斯特文斯基低能的战术指挥素养。日军东乡平八郎被歌颂的文章太多了,大家自行度娘,我就不废话了,放一张海战图。
我主要说说俄军。话不多说,先上图。俄军当时的指挥员是罗热斯特文斯基(如图)
这家伙是沙皇的宠臣,在赶赴远东途中被升的海军中将。官场定律——跟老大走得很近的人,除了听话往往真本事有限。罗热斯特文斯基也没有逃过这个定律。不知道这家伙是不是分不清“决心坚定”和“刚愎自用”,总之昏招频出。
罗热斯特文斯基第一个昏招——私心过重,不知己。俄军这支舰队从爱沙尼亚塔林港出发后,才走到非洲马达加斯加附近,就接到了旅顺已经被日军攻克的消息,这时候,手底下的官兵普遍认为,继续驰援远东已经毫无意义,后勤补给又如此乏力,应当返航。但罗热斯特文斯基却认为,无功而返有愧于沙皇对他的厚爱,于是喊着军人不应当知难而退的口号,却打着捞政治荣誉的算盘,把这支舰队带向了死亡。俄军士气负50!
罗热斯特文斯基第二个昏招——盲目决策,不知彼。旅顺已经失守,俄军舰队只能去到海参崴港口落脚。俄军舰队从日本海抵达俄海参崴港,有三条海峡可以通过,分别是宗谷海峡、对马海峡和津轻海峡。穿越对马海峡返回海参崴距离最近、时间最快,但风险最大。另外两条航行虽然较远,但相对安全,并且舰队中“乌拉尔”号辅助船还配备功率强大的无线电设备,必要时可与停泊在海参崴的舰队联系,反过来对日军舰艇进行夹击。俄军舰队每个士兵都清楚,最近的对马海峡里绝对是水雷密布,日军横行,肯定不能走!但是作为指挥员的罗热斯特文斯基既不分析敌情我情,也不召开军事会议商量,直接就选择了最近的对马海峡去海参崴,此命令一发出,俄军士气再次负50。
罗热斯特文斯基第三个昏招——刚愎自用,不灵活。当他发出通过对马海峡去海参崴的命令后,手下的几个主力舰舰长联名请求更改路线,然而此君抱定了“千里送人头”的决心,誓不更改。为了确保安全,虽然他同时下达了“灯火管制”和“无线电静默”的命令,但是,对于士气为零的队伍,这命令的执行却大打折扣,舰队中一艘以贵族小姐妇人为主的医院船就没有关闭灯火,一路灯火辉煌的跟着舰队行进,这直接导致整个舰队被日军巡逻的“信浓”号发现,“信浓”号随即向东乡平八郎的的主力舰队报告,同时俄军舰队的“乌拉尔”号通信船也截获了日军“信浓”号发出的电讯,俄军舰队中的几艘主力舰的炮口都指向了“信浓”号,准备“一发入魂”。但是,罗热斯特文斯基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却下令不予理睬,使得“信浓”号将整个俄军舰队队形位置都报告给了东乡平八郎。俄军舰队的主力舰长再次请求改变队形路线,但是又再次被拒绝。然后,俄军舰队只能接受日军舰队的钢铁暴雨的洗礼。
对马海战结果:日军司令员东乡平八郎一战封神,俄军指挥员罗热斯特文斯基伤重被俘,回国后被判处十年监禁并死在监狱。俄军舰队50多艘舰艇被打得落花流水,俄军阵亡近5000人,被俘6000多人,损失吨位20多万吨,最终逃到海参崴的只有三艘舰艇,日本海军伤亡仅700余人,损失三艘鱼雷艇共300吨。
此次对马海战看似俄军输了,日军赢了,其实这次日俄战争,最大的输家是我们中国。彼时的我们,就如同今天的伊拉克跟叙利亚——别人跑到自己家里打架,自己不敢劝阻也不敢帮忙只敢宣布中立,看着他们拿自己家的锅碗瓢盆互砸,自己的老婆孩子还被他们强迫帮忙传递这些锅碗瓢盆,完事了,老婆孩子还被他们给杀了。仅就中国东三省部分地区而言,史书记载:“自旅顺迤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大都因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盖州海城各属被扰者有300村,计遭难者8400家,约共男女5万多名。辽阳战场“难民之避入奉天省城者不下3万余人”。“烽燧所至,村舍为墟,小民转徙流离哭号于路者,以数十万计。”甚至连日本人办的《盛京时报》(1906年10月18日)也不得不承认,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对马海战后胜负确实是早己注定了。海战的日本方面准备充分,以逸待劳,提前知道后等了好长时间了,士气高涨,。海战的另一面俄罗斯,在欧洲组成了第二太平洋舰队支援东方,在海上漂泊好长时间,疲惫不堪,舰队主官还不会打仗,由此高下立判。
对马海峡之战就是曰俄战争陆战被日本军队压制的时候发生的,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就是为抄日本人的后路而展开的军事行动,在海上走了几个月到了对马海峡己成疲惫之师,而日军是以逸待劳又设下埋伏打了俄军一个措手不及最后全军覆没,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亚洲人唯一一次全败欧洲人的战例。
1982年3月,阿根廷强行登陆马尔维纳斯群岛东侧的南乔治亚岛,同年四月发动两栖作战,英国随即展开反击,先是从联合国层面拿到授权,即若阿根廷坚决不从该岛撤离,可对其实施无差别的军事打击,接着集结国内兵力直扑马岛,两艘航母载着20架战机逼近该岛,特混舰队几乎全军出动,58艘民船专门负责后勤,这支漂亮而又整齐划一的庞大队伍步步紧逼。
英国利用所征调的强大海军部队对马岛形成海陆空立体封锁,将阿根廷所有的出路全部锁死,再派出轰炸机将该岛上的阿根廷机场炸成废墟,把制海权牢牢握在手中,最终遥远的英国战胜了近在眼前的阿根廷,刚上任两年的“铁娘子” 撒切尔夫人由此赢得了国内人民的普遍尊重。
那么,为何这场战争会一边倒呢?阿根廷会得不偿失呢?
其一,就在于动机不纯,站不住脚,而阿根廷之所以发动此次战争,是为了转嫁国内矛盾,将国民视线全部转移到马岛上,而忽略本国的经济困境。
当时,阿根廷GDP仅有840亿美元,而英国就达到了4900亿美元,几乎是阿根廷的五倍。同时,阿根廷本国通货膨胀十分严重,工人罢工日益严峻,生产几近停滞,这样的经济状况几乎是难以支撑一场战争的,只能是被人吊打。
其二,错误的估计英国绝不会插手,根本不会远渡重洋收复自己的海外领地,因而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当时,阿根廷并不具备掌握马岛制空权的能力,空军装备的幻影5战机甚至刚从机场起飞一分钟后,不得不返回基地,因为没油了,即使飞到预定地点,也只能被英国战机吊打,成为空中活靶子。照这样的态势,阿根廷要想掌握制空权简直是痴人说梦。
其三,阿根廷并没有得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支持,即使原来关系要好的美国也在关键时刻背叛了自己,为英国提供情报支持以及其他必要的措施,甚至还配合英国对阿根廷实施制裁。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欧美国家与英国的关系显然要比阿根廷更铁。而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使得阿根廷成为了无根之木,任人宰割。
总之,此战就是阿根廷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版权声明
若内容涉嫌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评论